博猫游戏2-博猫2

你的位置:博猫游戏2-博猫2 > 新闻动态 >

最顶峰的六首清诗,时代迟暮,人生多悟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6:52    点击次数:120

本文约3300字。

到了清朝,诗的成就虽然远远比不上唐宋,但是整体成就还是高于元和明的。

尤其是出了龚自珍、查慎行、郑燮、吴伟业、黄景仁等诗人,他们承上启下,开辟了清诗的一片天地。

不得不说,清初的异族入侵和清末的国家动荡,以及贯穿整个清朝的“文字狱”都对诗歌和文学作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。

一、《村居》壮志难酬后的生活所向

“暮春三月,江南草长,杂花生树,群莺乱飞。”——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。

公元1863年(同治二年)早春,三十六岁的高鼎避乱宁波乡间,当时的宁波还未遭到战火的侵袭,山村中还是一片祥和宁静的风光。

村居

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。

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。

第一、二句“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”,第一句应该就是化用丘迟的名句。前两句将早春之际,最能代表春天的草、莺、杨柳组合在一起,拼出一幅无比迷人的山村春光图。

春光是如此的明媚动人,那么春光中的人,就更是生机勃勃。

第三、四句“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”,生动的描绘出了一群顽童放学归来,忙着玩纸鸢的情景。

全诗静中有动,动中有童趣,如此心旷神怡的山村春光让人陶醉。

图片

图1 村居

二、《竹石》天生坚韧

“乌纱掷去不为官,囊囊萧萧两袖寒,写取一枝清瘦竹,秋风江上竹渔竿。”——郑燮。

郑燮一生艰辛,到了晚年更是颠沛。他一生以竹石兰草为伍,尤其是竹,更深得苏轼之味,“神似坡公,多不乱,少不疏,脱尽时习,秀劲绝伦”。

晚年的郑燮,画竹已到化境,这首诗正是在他的《竹石图》中所书。

竹石

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

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

第一、二句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”,是诗人用拟人手法写竹子生存的艰难。竹子扎根于散乱、破碎的岩石之中,却不怕土薄石坚,一旦咬定就不放松。生动地刻画出了竹子坚韧、顽强的性格。

第三、四句: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,进一步描写竹子无畏的性格。

这里的“还”字,大有讲究。不仅有仍然之意,还有反而之意。任你四面八方的狂风暴雨,一年四季的霜打雪冻,千般磨折,万般打击,它反而更苍劲挺拔,坚韧不移,顽强不屈。

这就是诗人笔下的竹子。它既是竹子的禀性,也是诗人所憧憬和所追求的性格。

图片

图2 墨竹图

三、《已亥杂诗‧其五》深深无奈

“绝世一空,前世难得。”——王昙《龚自珍〈己亥杂诗〉研究》。

公元1839年6月四日(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),龚自珍辞官难归,离开京城。同年九月,他又自杭州北上接还眷属,再到同年12月26日抵达雨琌别墅。

半年时间,途中百感交集的龚自珍写下了许多激扬、深情的忧国忧民诗文,这便是著名的《己亥杂诗》,共315首。

已亥杂诗‧其五

浩荡离愁白日斜,吟鞭东指即天涯。

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

《己亥杂诗》是一部完整的、有着内在联系的、历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诗,在近代中国诗歌发展史上,具有重要的地位。深刻地反映了清王朝没落衰朽的现实,也奠定了龚自珍在清朝重要诗人的地位。

第一、二句“浩荡离愁白日斜,吟鞭东指即天涯”,写的是诗人离开京城的情形。已经是夕阳西下时分,怀着满腹的离愁,诗人往东南而去江苏丹阳,自此再不回到京城,天涯之隔。

第三、四句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是本诗名句。

此次诗人弃官南下,是要去书院教化育人。虽然不能再在政治上施展抱负,但是,还是在教育事业上发光发热。

其实,字句里还是隐含了诗人的无奈之情。诗人已经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,深切的感到了国家的危难在即,但是自己却无能为力,只能回乡下尽自己绵力。

四、《已亥杂诗‧一百二十五》震天撼地

这是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的第一百二十五首,也是《己亥杂诗》中最出名的一首,最震撼人心的一首。

已亥杂诗‧一百二十五

过镇江,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,祷词万数。道士乞撰青词。

九州生气恃风雷,万马齐喑究可哀。

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

第一、二句“九州生气恃风雷,万马齐喑究可哀”,出手就震耳欲聋。

看到清政府昏庸无能,国家死气沉沉的局面,诗人是满腹忧愁。只有九天之上的“风雷”才能震动朝局,带来生机。

这里的“风雷”,是指强大有力的革命。同样的字句,可见鲁迅先生《无题》的“于无声处听惊雷”。

“万马齐喑”用了苏轼的一个典故。在苏轼的《三马图赞引》中,记载了一匹神奇的贡马“振鬣长鸣,万马齐喑”。

第三、四句“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材”是诗人最强烈的愿望。

冲着九天,诗人震耳欲聋的表达出了自己毕生的愿望,那就是希望一道风雷,彻底的粉碎这黑暗的统治,天地间重新生机勃勃。

这首诗中,诗人自注:“过镇江,见赛玉皇及风神、雷神者,祷祠数万,道士乞撰青词。”诗人借给道士这个“乞撰青词”,给老天说明了自己毕生的愿望。

“不拘一格”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,远大的目光,具有战略性的设想。

五、《舟夜书所见》白描化境

“以大景衬小景,以暗景衬亮景,以一点化万点,展现深邃、宁静而富于变化的艺术境界,令人神往。”——霍松林《历代好诗诠评》。

康熙年间的一个深夜,诗人查慎行夜泊河上,夜里月黑星光,一片宁静。

查慎行挥笔写下这首《舟夜书所见》。

舟夜书所见

月黑见渔灯,孤光一点萤。

微微风簇浪,散作满河星。

第一、二句“月黑见渔灯,孤光一点萤”是静景。

因为月黑无光,所以能看到河中的一盏渔灯,这盏渔灯也就特别引人注目。

视线再往远,其实这盏渔灯也就是茫茫黑夜中的一点萤火,是意中之象。一个“孤”字表现了黑夜中冷清,也带着诗人的茫然和孤寂。

第三、四句“微微风簇浪,散作满河星”是动景。

围绕这盏孤灯,诗人继续描写。微风吹来,孤灯的倒影层层叠叠,瞬间美景,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。

“散作满河星”中“散”字是诗眼。写出了渔灯倒影在水上,微风一吹,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,给人一种画面感。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,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。

图片

图3 孤灯渔火

六、《癸巳除夕偶成二首‧其一》伫然而立,独望星空

“寂寥萧瑟的气息扑面而来,诗人的身影在欢乐背景的映衬下更显落寞。全诗感伤低沉,韵味悠长。”——蔡亚平。

公元1173年(乾隆三十八年),诗人黄景仁回到老家常州,二十五岁的黄景仁落魄潦倒,郁郁不得志,这一年的除夕夜里,千里迢迢回到家里,与家人过节,万家灯火中,他独坐市井,写下了这首名篇。

癸巳除夕偶成

千家笑语漏迟迟,忧患潜从物外知。

悄立市桥人不识,一星如月看多时。

前两句“千家笑语漏迟迟,忧患潜从物外知”是反衬,又是预感。除夕之夜,家家户户欢声笑语,时间过的很慢。按道理,欢乐的时刻总是让人会感到时光飞逝,但是诗人这里却是时光过的很慢。

为什么诗人会感觉到时光过的如此之慢,第二句“忧患潜从物外知”马上给出了答案。此时已经是光绪中期,晚清内忧外患,诗人早已感受到这种大厦将倾的危险,独自忧愁,深感内忧外患。

后两句“悄立市桥人不识,一星如月看多时”,诗人心生忧愁,独自走出家门,走到市井之中,街上到处欢声笑语,充满了节日的喜庆。“独立市桥”的诗人并不是说大家都不认识他本身,而是说大家都不了解他心中的忧虑,更不了解国家的危险。

无奈且孤独的诗人伫然而立,仰望星空,凝视着天上的一颗星星。恍惚中,诗人把这颗星星看成了天上的明月。

此时,周围的一切都好像已经沉寂,诗人早已超然物外,物我两忘,沉浸到了无边无际的忧思之中。

身为黄庭坚的后人,虽有才名,但怀才不遇,穷困潦倒,国家将倾,这些思绪一起涌了上来,无边无际。自己的理想仿佛就像这市桥下边的流水,就像天上的星星,斗转星移,再也回不来了。

整首诗没有着墨描写诗人的忧愁,而是用对比渲染,和侧面描写的手法,从千家万户欢乐的景象到自己独立市桥,凝视星空的怅然,场景感渲染十足,给人身在其中的感染力。

还有人评价说道,此时诗人凝望星空,感知到了星象的异动,同自己感知的国家忧患联系起来,更深感不安和忧虑,也颇有道理。

本诗题为偶成,实则不然。

当代学者蔡义江评价道:“此诗后两句补叙出前述是'悄立市桥’的情景。'人不识’,不是说人们不认识自己,而是说没有人理解自己的心情;当然同时也表现人们忙于自顾,不会去想到别人的处境。所以,他只是独自久久地站在市桥上,专注于一颗如月般的明星,而陷入了沉思遐想。于是大星出现是凶象的俗传闪过脑际,便与'忧患’句完全联系了起来。写心境预感的诗,往往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妙处,此诗即是。”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